查看原文
其他

厉害了!中大三名本科三年级学生论文被国际顶尖期刊接收!

中大学工 2021-09-25

6月21日,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大三本科生完成的论文《Non-parametric dark energ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tomographic Alcock-Paczynski test》被国际顶尖天体物理期刊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》(简称APJ)正式接收,即将正式刊出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张震宇,第二作者、第三作者分别为顾淦、王小马,通讯作者为学院李霄栋副教授。这篇论文的发表,再次展现了物理与天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的成果。


       小编近日采访了这篇论文的三位本科生作者,让我们听听他们在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中有些怎样的体会,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吧~~


Q1

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科研课题呢?

A1:时间是在大三学年第一学期,其实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想尝试一下早期科研。我们这一级的本科生导师制正式实施是在大三学年,李霄栋老师那时需要找同学协助计算和处理数据,我们对他研究的天文方向感兴趣,就加入了这项科研工作。


 


Q2

你们在学习之余密集地工作了一个学期,

在此期间你们的个人感受是怎样的?

A2:感受就是学到了很多东西,这个学期过得很充实。像Linux命令(一种操作系统)、Python编程,以及一些宇宙学的相关背景,边学边做,学到的比较多。编程和统计,这些知识很重要。此外,开展这个工作时也会用到不少自己不熟悉的知识,我们一边做科研,一边向老师请教或自学。比如宇宙学,老师讲了一个大致的轮廓,接下来的内容主要靠自己课余时间去学去看。编程的学习,是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做。



Q3

请介绍一下你们整个工作的重点?

A3:因为我们做模拟分析,比较关心数据。整个工作的重点就是修改程序,得到数据计算结果,然后分析。对于一些宇宙学的原理大致了解就可以,比如某个参数的预期结果。




Q4

谈谈你们和老师一起工作的体验?

A4:老师很好,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早期科研进展。每次工作前,老师都会说:“有什么问题就来问我。”实际工作中确实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,在准备工作上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,但科研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。大家一起努力,在李霄栋老师和东北大学的李云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,作为大三本科生,我们很快适应了科研工作。



Q5

有没有什么经验要分享的呢?

A5: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,就是让导师们给予我们更多更大的学业支持和发展。大家要好好把握。如果想开展早期科研的话,一定要主动找老师,而不是等着老师去找。主动去找老师,主动多了解老师,才能比较好地判断自己对早期科研训练是否感兴趣,是否对老师所研究的方向感兴趣。老师们其实是很希望与同学们接触,我们切身的感觉就是老师很热情,知无不言,有问必答。所以,本科生多接触早期科研训练是很好的,理论知识不要怕自己懂得少,可以边做边学,边学边用。希望大家把握好早期科研的机会充满自信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。


82年前的今天,中大人永远铭记!

垃圾分类“逼疯”上海人?别笑,马上轮到你了!



--- 大学工 ---

转载来源: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

转载编辑:徐辉

初审:许嘉茵

审核周昀

审核发布:钟一彪


欢迎投稿

zdxg@mail.sysu.edu.cn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